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書摘〕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

腦部開刀以後,到底自己的失語症是傷到大腦的那個地方?而我的記憶力現在變得很差到底是為什麼?這些問題讓我對於大腦負責什麼樣的功能深感迷惑,不是原來就該是這樣嗎?為什麼連br的發音我現在還要多次去練習才能夠再回來呢?

本來以為,自己的知識除了自己把它們遺忘以外,應該理所當然會儲存在腦裡。不!不是這樣的,除了自己本來記憶上就可能記下自己未知的錯誤外,腦傷之後,我的大腦真的遇到提取困難,就連很簡單的字該怎麼把它的字型寫出來我都會忘記。不過真的要說服自己要更積極去恢復(:~~~),相信以後我再度重新回憶起這些知識,我會更珍惜它們。

書摘,對我來說只是記下自己有興趣的文字,不能作為評斷這本書的一個綱要。因著自己的知識不足,所以我沒有辦法作書評,不過作者的章節安排有依著一定的程序作整理;如果沒有前面的章節,會對後來所要談論的事情會大打折扣;作者一定作了很多的功夫才能讓這本書具有邏輯,而且淺詞相當幽默,相信連作藝術史的人也可以看的懂。

。。。。。

我目前想說的不僅僅是這本書而已,對於翻譯者我也有些話想說。事實上,在我購買這本書之時,我對洪蘭教授的認識只有她是在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任教,她所教的科目、所研究的方向我一概不知。而當初我是以「神經科學」當作key word查詢才發現台灣有這個研究所進而知道裡面的師資。

翻閱過這本書之後,在這本書中彷彿可以看出她對於自己的道德品格有極高的標準,但暫且不要想成是她是為了自己的形象、實際行為不知為何而有這種言論。再去查詢她的著作,發現其著作也包含了《通情達理 : 品格決定未來》、《教養的迷思 : 父母的教養方式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這類的書籍,相信她對此議題相當有心得。

另外,在《大腦當家》當中標示著教授是:

…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去過台灣大大小小超過一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

對於一個人文學家來說,閱讀是他最看重的事,而在科學界也應當是如此。我不相信有人不經過閱讀就可以瞭解具有複雜性的知識、而且可以將其脈絡理解的很清楚。你知道自己最想要去探知的事物是什麼嗎?我覺得不想去閱讀的人一定是對這個世界沒有好奇心、不想去深究這個世界才會渾渾噩噩、放任自己的日子就這樣過下去。別想說現在還是會有文盲,想想看在台灣文盲的人口數會有多少?原因總歸來說就是自己懶,有時甚至放任自己的口舌去說些沒有根據的道理,但實際上一點費腦力的事都不想作。

。。。。。

↑外文版的封面比較好看

。。。。。

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

我們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我們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

第一章 運動‧大腦守則1:運動增強腦力

我們的大腦是在走路運動時發展出來的,不是坐著不動的時候發展的。要不就是保持最好的身體狀態,要不就被淘汰掉。

一個終身運動者,他的認知功能比那些坐著不動的人高出很多。這些測量包括長期記憶、推理、問題解決。甚至在所謂的流動智慧的作業上(這些作業測試快速推理及抽象思考,用先前學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基本上,運動增進教室和職場所需的全部能力。

只要你每週散步幾次,你的大腦就會得到益處。需要多少運動?只要一點就可以。研究者發現你只要去作某些運動一週兩次就夠了。假如你每天散步二十分鐘,可以減少百分之五十七的中風機率。 (那中風以後才做運動,是不是有點來不及?)

透過運動你增加了身體的道路(即你的血管),運動本身並不提供氧和養分,他只是使你的身體比較容易取得氧和養分,這個道理現在就淺顯易懂了。

第二章 生存‧大腦守則2:大腦也是演化的產物

任何學習環境如果只注重資料庫或只注重即興的本能反應,就是忽略我們一半的能力。

有些學校和職場強調穩定、一成不變、記憶學習的資料庫方式,他們忽略了幾百萬年前就深入我們大腦的即興本能,在這種情況下,創造力不會出現。有些學校和職場強調資料庫的創新使用而沒有先打下知識的根基,它們忽略了我們需要對一個主題深入的瞭解(這包括記憶和儲存很多結構性的資料庫),這樣會有擅長即興創作的人,但是卻沒有深厚的知識背景。

我們學習能力的根源來自人際關係,我們學習的表現跟學習發生的情緒環境有關係。

假如一個人感覺跟老師或老闆在一起不安全,他的表現就不會好…某些學習會在創傷的壓力下枯萎。

第三章 大腦迴路‧大腦守則3:每一個大腦的配線都不相同

有些細胞低調到你只有在它失去功能後,才會發現它正常的功能是什麼。 (現在的確感覺到這是真的)

人們學習新東西時,大腦的通路連結就改變了;即使只是學習一個很簡單的訊息,參與這個歷程的神經元結構都會發生物理上的改變…這些改變發生在功能性組織上,而使大腦重新組織過了…大腦一直不停在學新的東西,所以我們的大腦一直不停的重新組織它自己。

學習會帶來大腦結構上的改變,而這個改變是每一個人都不同的。

Electrical stimulation mapping—沒有兩個大腦的設定是相同的。這個地圖在很小的時候就固定下來了,而且終其一生都很穩定…原來的關鍵語言區仍然是關鍵語言區。… (那在腦傷以後這些資訊會跑去那邊儲存呢??)關鍵語言區的型態可以預測語言的能力,這是用手術前的語言智力測驗所測得的。

第四章 注意力‧大腦守則4:人們不會去注意無聊的東西

大腦對某件事越注意,這個刺激的訊息會被登入得越多、保存得越久。

注意力增加你對讀進去的書的保存時間和正確率,使你在寫作、數學和科學上思慮清晰。事實上注意力對任何學習的類別都有幫助。

我們一定要意識到某件事,這件事才能抓住我們的注意力。

有邏輯組織、階層性結構的字單比隨機出現的好記,差異約有百分之四十…假如我們能夠把字的意義找出來,我們就比較容易記得細節,有意義才容易記憶。

那些看起來可以一心多用的人,可能是工作記憶比較好,能夠對好幾個輸入訊息都加以注意,把它們同時保留在工作記憶中。

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作業被打斷後,要多花百分之五十的時間才能完成這個作業;而且不只是時間上的關係,他的錯誤率也會增加百分之五十。

聽眾在演講開始後十分鐘左右注意力會游離,開始精神不集中,但是你可以用講故事、軼事或帶有情緒的事件重新抓住它們的注意力。

第五章 短期記憶‧大腦守則5:重複才記得

記憶包含四個步驟:登錄、儲存、提取和遺忘。

分開時間的重複比一次全部重複完的效果好多了。

陳述性記憶是意識記憶系統,當海馬迴和它旁邊區域受傷時,陳述性記憶就會有問題;非陳述性記憶被定義為潛意識的記憶系統,不受海馬迴和它周邊區域損壞的影響。

訊息從不同感官送進大腦以後,在不同的區域登錄,這些訊息是片段的,在訊息進來的一剎那就被重新分配過了。

記憶好像已經被有條理的組織在一起了,隨時等待你的提取。這種登錄需要意識,要特意去記住。它需要重複練習才能像自動處理一樣,輕鬆的被提取出來。

事件的記意識儲存在大腦一開始徵召的神經元上,大腦徵召越多的神經元來參與這件事的處理,就創造出更多的門把,因此以後這個訊息就更容易被提取出來。

假如你能複製第一次登錄訊息時的環境,就可以提高回憶的準確度。

第六章 長期記憶‧大腦守則6:記得去重複

假如訊息沒有轉會成比較持久的形式,它就會流失掉。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這個轉換的歷程叫做固化。

這些記憶一開始時很脆弱,但是隨時間過去,它們慢慢強化,變得不會再改變,最後成為可以重複提取而且拒絕改變的狀態。然而我們後面會看到,這些長期記憶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穩定,不過仍然被稱為長期記憶。

當一個已經被固化的記憶從長期記憶中被取出,放回意識界時,它又回到當時不穩定、可以被改變的本質。它又被當作新的資訊重新回鍋進入工作記憶,可以重新經過處理(重新固化)。…這些數據使科學家開始懷疑人類記憶穩定性的整個觀念是否正確。

提取有兩個一般性的模式:複製提取、根據數據的碎片去重現出事實

大腦會很高興插入一些假的訊息使故事更生動、更有條理、頭尾呼應這個看法,突顯出它有把外面混亂世界送進來的訊息加以組織。…新的訊息其實一直不斷再重新塑造已經存在的表徵,再把這個重新創造的整體放回新的儲存地去。

記憶在學習一開始時可能是不穩定的,但是固定間隔的重複溫習可以使記憶固定。…我們現在知道維持性複誦對把訊息保留在工作記憶中式最有效的。…在學習後的第一個小時記憶流失的最多,但是可以用有意的複誦來補救。

一個訊息要過多久才會完全穩定呢。答案會讓所有第一次聽到的人感到驚訝,答案是:好幾年。…系統固化需要十幾年來完成,在這個期間,記憶仍是不穩定的。

溫故才能知新。

第七章 睡眠‧大腦守則7:睡得好,記得清楚

我們在睡覺時,大腦不但不是在休息,它還工作的更辛苦:神經元送出各種電流訊息,彼此交談,在睡眠時,呈現出更多的韻律活動,事實上,比清醒時活動的還厲害。…或許是在重播你白天所學的東西。

對一般人來說,大約在清醒了十六小時之後會去睡,就算你是住在洞穴中也是如此。…睡的太多或太少都可能會導致身體的功能喪失。不論你需要多少小時的睡眠,當你被剝奪睡眠(或是睡太多)時,壞事就真的會發生在你身上了。

有些科學家認為晚上睡個長覺、白天睡個短短的午覺,代表了最自然的人類睡眠行為。…午睡時區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的大腦在這個時段工作效率不好。

睡眠不足會影響注意力、執行能力、立即記憶、工作記憶、情緒、技術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一般的數學能力。最後,睡眠不足會影響手的運動技能,包括小肌肉控制動作,如寫字(唯一例外的可能是打彈珠台),它甚至會影響大動作的肌肉,如跑步機運動。

第八章 壓力‧大腦守則8:承受壓力的大腦不能如常的學習

興奮的生理狀態是壓力和快感的共通特質。

壓力定義(這三點定義同時發生):
1.生理狀態是因面對壓力而亢奮的反應,而且它一定要能被外界測量到。
2.壓力源必須是令人嫌惡的。
3.壓力源必須是令人感到無法控制的。

壓力傷害的還不只我們的大腦…影響你的血壓,在長期壓力下的人,得心臟病和中風的機率比較高。影響你的免疫系統,長期的壓力會騙你的免疫系統漫無目的胡亂攻擊,甚至把你自己的身體當成目標。處在壓力下太久的人容易生病。

假如這壓力不太強,大腦的反應比較好,這個人就可以比較有效率的解決問題,也比較容易保存住訊息。壓力經驗的記憶幾乎馬上就在大腦中形成了,在危機中,它們也能夠馬上被提取出來。

假如壓力太大或持續太久,那麼壓力會開始傷害學習,這個後果非常嚴重。

從歷史上看來,人們通常在就業的頭幾年做出他最好的成績—大部分贏得諾貝爾獎的研究是在得主剛起步的頭十年內做出來的,愛因斯坦在二十六歲發表他最有創意的想法。 (那我在26歲時作了什麼?當今的科學與人文學者在年紀上的分野真有這麼大嗎?)

第九章 感覺的整合‧大腦守則9:刺激多重感官,反應更迅速

產生知覺—
由下而上,由上而下
合作求生

研究者一直懷疑感覺綜合症跟超強的心智能力之間是不是有什麼關係。感覺綜合症的人通常有不尋常的記憶力,有的時候是像照相機一樣的記憶。

嗅覺可以喚醒記憶。如果味道要跟回憶的事件是相容的,效果最好。…有一個研究發現嗅覺和睡眠一起作用時,可以加強陳述性記憶的固化。

第十章 視覺‧大腦守則10:視覺凌駕所有感官

我們不是用眼睛看東西,我們是用大腦看。視覺的輸入凌駕所有的感官。視覺不只幫助我們看外面的世界,他根本就主控著我們對外面世界的看法。

我們所經驗的視覺環境其實是大腦認為外面應該是什麼的分析意見。…大腦中高層次的結構把各種特性賦予意義,我們就突然看到了。

大腦主動把眼睛給它的訊息拆散,透過層層的過濾器,然後解構成他認為應該是的東西,或是它認為你應該看到的東西。…你不但隨時看到不存在的東西,你還依照大腦守則建構出假的訊息。

研究者一百年來已經知道大腦對圖片和文字有些不同的處理規則。簡單的說,一個輸入越能視覺化,以後的再認和回憶會越好。

圖片的學習速度與記憶效果最好,比文字或口語表達的方式效果好得多。

第十一章 性別‧大腦守則11:男性和女性的腦是不一樣的

智障在男性中比女性中多。…精神科醫生很早就知道性別差異在精神病的種類和嚴重性上所扮演的角色。男性在精神分裂症上比女性嚴重得多,但是女性得憂鬱症的比例是男性的兩倍多。…男性有比較多的反社會行為,女性比較焦慮。

右半球比較記得事件的主要大綱,左邊比較記得細節。…女性對情緒的自傳性細節記得清楚、快而有力。…女性在壓力下,會著重把她的孩子照顧好,而男性比較會退縮到他自己的世界中。

女生口語能力比較好。…在中風以後,女生恢復語言的能力比男生快。許多研究者認為這是男女生在大腦的認知功能上有差異。 (我只能這麼期待)

男生非常的合作,只是他們透過競爭來合作,來探索他們最喜歡的身體活動。他們的遊戲方式是他們鞏固友誼的方式。…獨立的行為是最高統治者的特質,這特質在男生中是很被看重的。

女生花很多時間說話,這非常重要,因說話的方式決定她在團體中的地位。女生很少用上對下的命令方式說話,…女生通常是有人提議,大家討論,最後得出結論。

我們可以用多增加一個強有力的詞來區辨男女生的差異。男生說:「做這個。」女生說:「讓我們來作這個。」

第十二章 探索‧大腦守則12:我們是不屈不撓的天生探索者

我們的學習能力不因年紀而改變,我們是終身學習者。

科學家發現人的大腦有些區域一直保留可塑性,如同嬰兒的腦一樣,所以我們會長新的神經連結,會強化這些連結,還會生出新的神經元使我們可以終身學習。…我們的確會因為年紀增大而失去一些突觸的連結(有人估計每天死亡三萬個神經元),但是大腦也會繼續補充學習相關區域的神經元。

有些人想用問題導向(problem based)或探索導向(discovery based)的學習模式來駕馭我們天生的探索傾向,這兩個模式各有利弊。 (wh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