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失語症

關於我有沒有得失語症,國泰的醫生們都不認為我是,但是成大、馬偕就不這麼認為。到底什麼才叫做「失語症」呢?講話比較慢、有些詞想不起來就是失語症嗎?

雖然早就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失語症,而且早就把論文整理起來,但到今天我才去閱讀與失語症相關的碩士論文。研究回顧中,失語症的情況真的與我的症狀有點不同。不管如何,現在就要等國泰的語言治療師與我約時間,希望讓我忘卻沒有辦法講話的恐懼。

。。。。。

擷取論文之內容—
※失語症患者的語言及溝通表現

。。。。。

※失語症患者的語言及溝通表現

常見的失語症致病因如中風、頭部外傷、腦瘤、腦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以及腦部感染都有可能出現失語症。由於腦部病變使中樞神經處理語言訊息的能力喪失或受損,就會使原本具備的語言溝通能力喪失或減弱,而且有可能出現在理解或表達兩方面。

失語症的語言表現常見以下幾種症狀:大部分的失語症患者都無法正確說出一個物品的名稱,有時候則是說錯物品的名稱,這種情形稱為錯語症(paraphasia)。錯語症又分為語意錯誤和語音錯誤兩種,語意錯誤就是雖然患者說錯了物品名稱,但是在分類上和正確名稱是同一類。語音錯誤則是把正確的語音用別的音來代替(Chapey, 2001)。此外,失語症患者在聽覺理解能力方面都會有某種程度上的受損,通常這種能力的損失如果不明顯,可能難被一般人察覺,因為患者在溝通時可以藉由我們的臉部表情或手勢等其他線索來明白我們說的話,但卻不是真正聽懂。

再者,失語症患者的口語表達能力常會受到影響,通常我們會概分為流暢型和非流暢型。所謂流暢型失語症的特徵是說話不費勁、構音良好、且抑揚頓挫及音調皆正常,但常見不能應用字彙,說起話來常常內容空洞、用語無意義且又兜三繞四,嚴重流暢型失語症病人說話時可能會混用莫名其妙的字彙以及語義深長的字眼,但病人本身往往不知道其毛病所在。非流暢型的失語症患者,在口語表達上感覺比較吃力,無法用流暢的句子表達,每個句子也很短,說話緩慢費勁、構音不良,患者的言語可能像電報一樣,只含帶有意義的字眼,而省略完整文法所需的字詞,如介系詞和連接詞 (Chapey, 2001)。

在某些患者身上也可以發現其覆誦能力受損的現象,覆誦能力受損為無法重複別人說過的話。甚至有些患者閱讀書寫能力也受影響。以上這些症狀有可能個別出現,也有可能全部受損,至於受損的狀況,要視中樞神經傷害的程度而定。

雖然有些失語症患者在語言方面可能會受不同程度的影響,但也有許多研究指出,失語症患者仍保有對話的言談結構(Holland 1982;Schienberg & Holland 1980)。Lubinski (1980)在一份研究報告中,發現失語症患者能夠利用對話修復(conversational repair)的策略來因應其溝通不順暢的情形。同樣的,在Linebaugh (1985)的研究中,也發現流暢型及非流暢型的失語症患者,普遍都能使用詢問技巧及修正話語的策略,處理說話突然中斷的情形。

Ulatowska, Allard, Reyes, Ford及Chapman(1992)也對失語症患者與正常人作比較,研究的方法是安排一個角色扮演的活動,並收集其言談互動樣本,採錄影及錄音方式紀錄。他們首先分析句子層次(sentential level)的表現,發現失語症患者在語句複雜度方面較正常人為差,這結果也是可以預期的。其次,失語症患者與正常人相比,其單字所組成的言談單位數較多;另外患者言談的總字數及每次對話輪替時所說的字數,皆比正常者還要少。

言談層次的分析上,顯示失語症在這樣的互動行為中,說話行動(speech acts)使用的類別與言談作用的類型(type of move)皆與正常人相當。

失語症患者保有說話行動使用的能力是有可能的,因為大部分說話的行動能使用簡單的語言(通常是只有一個片語或單字所組成)來表達;而在其他對話層面的能力也被保留下來,此現象可由失語症患者仍保有語用和認知能力來解釋。

Mcelduff(1991)指出失語症患者與正常人對話時,分析其自發性的言語在說話行動上的表現,發現患者使用評論(comment)及回答(answer)的比例居多。而正常人在說話行動中的表現,則使用自發性的言語來表達個人的信念(personal belief)或是提問(question)的比例居多,以使對話能持續進行。

另外也有一些關於失語症患者在治療時的對話言談分析探討。Silvast (1991) 針對對語言治療師及流暢型失語症患者的對話樣本進行分析,發現失語症患者在治療中使用的對話功能有包括對主題的評論(comment)、以及擴展話題內容的回應(extend answer)、或者對問題簡短的陳述回應(answer)、和最少回應(minimal response),例如使用“嗯、是的”表示認同的用語。失語症患者最少使用的功能為要求訊息(request for information)及要求澄清(request for clarification)。

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失語症患者與他人交談時,他們會使用自發性的言語來參與、維持對話;倘若有溝通中斷、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意念時,患者會嘗試修飾語句、補充說明,讓溝通夥伴瞭解訊息內容,而他們治療對話中之溝通功能的使用情形,傾向於被動回應居多。根據研究者的觀察,上述言談表現也常見於臨床的失語症患者。

近年來因為飲食、生活習慣及環境的改變,有愈來愈多研究報告指出,失語症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當這些年輕的失語症患者還在為家庭生計而努力的時候,突發的腦血管疾病造成肢體行動上的不便及喪失語言能力等等,對其生理、心理、社會方面的衝擊可想而知;因此,語言治療師除了協助患者在語言能力上的提昇之外,應該還要考量其語言影響所造成各層面的問題,使其病後的語言功能發揮到最佳狀態,建立患者的自信心。[1]

[1] 頁6-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